每年一次的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都有这么多人踊跃参加,说明我们论坛每年都有新的内容发布,新的观点交流,新的面孔结识,新的知识学习,在这里大家可以有所收获;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把未来怎么发展的道路理清楚、谋划好、设计好。

2017年我的发言主题是争创国际一流、振兴中国期刊,我想,今年还是这个主题,但是要加上一句回归期刊本源。为什么这么说呢?争创一流、振兴中国期刊,这是中国科技期刊的目标,然而始终不能忘了学术期刊的根本宗旨。归根到底,学术期刊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传播交流评价的功能、学术记载和成果优先权确认的功能、科普的功能和保存的功能。各类科技期刊的宗旨侧重点不相同,目标、定位和战略自然也不同。不掺水分的影响因子固然反映了学术期刊所刊论文短期内的平均影响,但毕竟不是期刊的本源,更不是所有种类的期刊努力的目标。更何况,办学术期刊本身也属于科研活动的一部分,科研是求真务实的,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办学术期刊与做学术研究一样,需要恪守科学规范,弘扬科学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的学术期刊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两相比较,期刊的进步还是远远落后于我国科研的进步。什么原因呢?期刊界的同人都说,现在科技人员投稿首选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大多数国内期刊的影响因子比较低,因此绝大多数优秀稿源外流,造成国内期刊的影响力上不去。这是不是一个原因呢?我以为是的。由于我国急功近利的环境没有根本改变,许多科研工作者的科研产生了异化:追求个人头上的帽子胜过追求学问;由于评价体系的偏差,许多学术机构和研究者个人追求刊物的影响因子胜过切切实实解决科学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我们期刊界是否也要反思一下,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科技期刊的本源,也在费尽脑筋、一味地追求提高自己刊物的影响因子而忘了科技期刊的根本宗旨?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首先,大形势正在变化。去年论坛上,我提及朱静院士的遭遇。这件事反映,我们的人才评估、科研成果评估和学生奖学金的评估政策等方面出了点偏差。两天前的20181023日,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5个部门联合发文,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这明确告诉我们,科研要回归本源,人才不能靠帽子,贡献不能靠数论文、不能靠数期刊影响因子,好的论文不是靠好的包装和故事。我们中国的科技期刊,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的机遇在于,有关部门的评估政策正在改变。不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而是要注重论文成果的实质创新而非刊载论文的期刊的光环。因而,对我们学术性期刊而言,论文的质量为王,论文发表的优先权是硬道理,论文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是重要因素——只要我们扎扎实实把自己的学术期刊办好,为作者服务好,使作者的成果,特别是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率先发表,我们期刊完全可以与国际一流期刊竞争。目前,我们已有一些期刊开辟了优秀成果快速发表的绿色通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主编、编委和编辑多参加学术会议,多了解学者的最新优秀成果,获悉后主动约稿,在这方面我们是有一些优势的。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经过40年的努力,中国科技创新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随之而来将是我们的出版优势。优秀的学术期刊除了要紧跟和追踪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还要有分析和鉴别优秀创新成果的能力,要与最具有创新能力的学者、作者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和沟通,为他们服务好,使他们的文章能够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一流的期刊还要有能力在一些具体科研领域独具慧眼,和科学家们一起引领学术发展;我们要为年轻的、不出名的新一代科学工作者提供服务和帮助,要以切切实实地提高中国科技研究水准为重。

在迎来机遇的同时,我们期刊界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不唯论文,对于以靠论文灌水的人来说不是好消息,对于我们一些靠滥发论文收取版面费的期刊来说,也不是good news。中国的期刊出生不容易,死亡也不容易,但愿这次5部委四不唯的导向能淘汰一批劣质期刊。

再则,就是现在大家非常关注的学术诚信问题。我曾用两个史无前例来表述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即学术诚信问题涉及之广及其严重程度史无前例,社会各界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史无前例。学术不端,哪个国家都有,关键在于,是否真正做到一票否决,认真查处,阻止其蔓延。在这方面,我认为,中国学术期刊没有很好地尽到自己的职责。许多中国学者的学术不端行为都是被外国人发现并公开的,欺诈评审也是被国外期刊或出版机构发现并撤稿的,而没听说中国期刊做了些什么。在反对学术不端上,我们很不认真、很不得力。学术诚信是科研工作者的学术生命,更是学术期刊之本、最重要的社会责任。现在有了一些技术手段,可以进行学术不端检测,但这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计算机系统,在查处各种与科学基金相关的学术不端行为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听说中国知网正在搞一个世界知识大数据系统,整合国内外的文献信息资源,希望这个工作能为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反对学术不端的工作提供帮助。

当前网络化、大数据、人工智能很热,学术期刊要利用好这些手段,创造新的办刊模式。2017年论坛上,我曾讲过一个梦想,就是研究人员可以直接在类似于ArXiv的网络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再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公正的排序。尽管在网络发表文章很有前景,但仍然需要学术期刊,包括学术期刊的品牌、专业经验、专家审稿队伍,等等。关键是期刊出版模式在网络化时代要做相应的变化。现在国际上大多数一流期刊都有网络版,而且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很多的多媒体增强内容,如图像、实验过程、相关数据等等。目前大多数SCI收录期刊都在做网络的增强出版,这种期刊出版方式业已相当普遍。学术期刊与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结合,将是学术期刊的必然趋势,大家只有高度重视这一点,才有可能做强中国学术期刊,也才能更好地为学术研究、科技发展提供服务。这是振兴中国期刊的一次历史性重要机遇。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未来论坛办成真正能推动学术期刊发展的平台,一年比一年成功。我希望我们的未来论坛能够促使中国的科技期刊、中国的所有期刊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影响力,做出我们中国应有的贡献。

                                                                                                                                    本文将发表于《编辑学报》2018年第6期